活動報導

「廟藝傳埕」歌仔戲環境劇場 大林人文化復興青銀登台搬演


嘉義縣文化基金會藝術下鄉,首次結合傳統文化歌仔戲,深入社區、學校教學,11日下午在大林鎮安宮前廣場舉辦「廟藝傳埕」大型公演,由三和社區、三和國小青銀世代共組50人歌仔戲班,邀請緣龍戲坊團長江明龍進行每星期三小時,連續三個月的訓練,打破鏡框表演,以環境劇場概念,將野外台戲在廟口重現,並融入現代劇手法,搬演在地故事。

台灣古早廟埕是庄頭信仰中心,此次由三和社區老大人與三和國小學童以歌仔戲曲調「狀元樓」為基底,結合地名與學校特色,編創「四句聯」歌詞,完成「三和社區之歌」,透過歌詞創作,讓老大人找回家鄉記憶,傳承延續文化,也讓孩子更加熟識故鄉,廟前整個廣場都是舞台,以大樹腳、涼亭作戲台,深具教育意義,也深耕台灣傳統文化。

今日公演,遵循傳統從獅陣迎賓、迎接獅頭入廟、酬神、扮仙等流程都不馬虎,接著由社區和學校扮仙演出「三仙齊賀壽」、「醉八仙過海」、「跳加官」等戲碼,最後合唱三和之歌,歌詞提到「大林叫做大莆林,三和人口第二大,林頭林前水碓加,弘道陪伴老人家,三和國小no.1,彩色操場紙的圖書館,great阮ㄟ仰望,英語tennis尚尬讚」,內容包含大林地理、社區生活、學校特色及中英語言,獲全場觀眾滿堂彩,最後一起大合唱,展現社區向心力。

縣長翁章梁在縣議員劉雅文、許有疆、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陳尚雍陪同下一起逗熱鬧,翁縣長跟著獅陣隊伍入場,更學起走位與步伐,親自拿著獅頭走一段戲,眾人誇現學現賣,很有架勢!翁章梁更表示,今天的演出雖不是專業團隊,但非專業有時比專業更好看,因為一不小心就會「出槌」,惹眾人大笑。

江明龍指出,三個月課程從基礎生、旦、淨、丑搬戲手勢和發音練習,融入跨界語言演出,其中以歌仔戲為本,加入落地掃、現代劇、陣頭等專屬台灣廟口文化的表演藝術。

「我們真正在做的是文化平權!」江明龍分享,藝術下鄉就是挖掘地方文化並給予新生命,過程比結果重要,演出成果非常有趣,過程一定也一輩子難忘,演出後看到在座的老序大各個笑眯眯,就是他們最大的目的;談到排練過程,他說雖然練習時間有三個月,但每個禮拜都必須從頭來過,因為一個禮拜一次,他們很快就都忘了感覺,一邊要記台詞、一邊要記走位真的不容易,但最重要的是陪伴成長的過程,既開心又有趣。

扮演麻姑的呂奶奶說,這是他第一次上台演出,過程練習時間不多,還要從民雄來大林排練,雖緊張但很開心參與這樣的藝術傳承。

「大家都非常努力!」參與演出的阮小弟弟分享,大家排演時都非常認真,今天拿出的表現很棒,尤其喜歡自己演的醉八仙。

翁章梁表示,藝術下鄉透過專業師資指導在地鄉親踏入歌仔戲領域,出演地方故事,凝聚鄉鎮間的感情效果非常好,謝謝文化基金會的努力,一起提升在地認同感!

文化基金會指出,孩子透過認識自己家鄉進而達到在地認同感,找到文化自信,這次的演出不是藝術研習,是文藝復興的開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