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動報導

新港藝術工寮 改造農村地景


嘉義縣文化基金會與新港文教基金會分進合擊,在田園旁推出接地氣且實用的藝術工寮計畫,主要是受日本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影響,希望創造出一座座田野的藝術作品,成功活化偏鄉,帶動農業縣的美學。嘉縣文基會執行長陳尚雍與新港文基會執行長徐家瑋,15日走訪藝術工寮聚落,欣賞各藝術家作品,陳尚雍表示前年縣文基會完成三座作品,今年繼續接力完成另外三座,加上新港文基會五座作品,目前在新港已有十一座工寮完成,每座都涵蓋藝術家個人的特色以及創作理念,希望在農地增添不一樣風貌的同時,兼具串連在地休閒與觀光產業。

 

不同於前年只注重收編的工寮作品,去年開始突破創作思維,以收納農具為輔、遊客休憩為主的開放式作品,完成的三座分別是以小農夫的形象豎立,象徴祈福農作物大豐收「日出而作」、農田旁常見的生物螺打造的「螺亭」以及色彩繽紛的「農民變魔術」,其中藝術家梁賴昌的「螺亭」創作吸引不少網美及民眾前往拍照打卡,儼然成為農村新熱點。

 

「藝術工寮是藝術品,更是生活的展現」這項計畫是由嘉義縣文化基金會董事黃文淵發想,於十多年前就有藝術工寮的想法,他期許透過創作才能為每日所見的鄉村風景,注入藝術的活力,不僅只是作為藝術家的想法,凸顯田野與人共創的文化面向,農地一望無垠的風景更讓藝術工寮有著更為貼近土地的意義。

 

陳尚雍表示,前年開始推出藝術工寮計畫,這個計劃就是在農田旁常常看到農民休息、放東西的地方,我們希望透過藝術家的手,把這些工寮變成一座座的藝術品,除了可以休憩、放置農具外,讓民眾經過時可以休息、拍照,這次的藝術工寮地點選在新港板頭村,是因為這裡原本就是交趾剪黏的藝術部落,這邊有很多的藝術品,同時透過一座座的藝術工寮,讓這裡有更豐富的可看性,希望民眾到此可以一邊欣賞農田風光,也可欣賞藝術工寮的作品。

 

徐家瑋說,新港文教基金會這兩年和嘉義縣文化基金會一起合作,前年在板頭村做藝術工寮,去年沿著五分仔鐵道,從北港、板頭串到菜公村,以鐵道串聯兩個基金會的作品,打造了多座藝術工寮,希望透過帶狀的串聯,從板頭到奉天宮進香的路線,再到二分之一農場,做一個休閒旅遊的串接,透過藝術工寮的形式,帶動新港休閒產業發展觀光的脈絡。

日出而作

ALWAYS SUNRISE

藝術工寮

藝術家/黃啟軒、蔡佳吟

創作理念/

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鑿井而飲,耕田而食。帝力於我何

有哉?」這首民謠描繪的是上古堯時代,描述人們生活的

無憂豐饒,太陽出一來就開始工作,太陽下山就回家休息,

開鑿泉井就有水喝·耕種田地就有飯吃。自立自足,豐

衣足食。以小農夫的形象豎立·象徴祈福農作物大豐收。

螺亭

CHILLING SNAI

藝術工寮

藝術家/梁賴昌

創作理念/

日當午丶汗滴土丶盤中飧、皆辛苦

嘉南平原能產岀臺灣豐富的農產·是看天吃飯的農夫辛勤

耕作,細細照料的成果,也是背上擔起一個家的全力付出。

耕種的田,擁有豐富的生態體系,其中螺是常見的生態

物種,參與農忙過程與四季更迭。亦同樣的是肩負著重仼,

扛著整個家默默前行,因此螺成為主體造型的基本樣態。

日曬雨淋在農夫身上留下的痕跡,是用心耕耘的勳章,

所以表面的耐候鋼,是讓自然留下痕跡的材料,在面對自

然之後,依然呈現本色。並以曲線較為柔軟的線倏,在透

與不透之間置入農田地景。


農民變魔術

THE FARMER MAKES MAGIC

藝術工寮

藝術家/蔡佳吟

創作理念/

農夫是土地的魔術師,總能將生活中的種子孕育岀豐富的

食材。稻田間裡的分割,猶如麑術方塊的縱橫世界。在這

些色彩斑斕的土地上,農民種植了許多了各種不同的當季

蔬果,農作物的環境色彩就像是無限翻轉的魔術方塊,繽

紛又具生命力。